紫砂壶大师沈骏强:再造经典“提梁壶”
- 紫砂壶,制作原料为紫砂泥,是明清时期江苏省宜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。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,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。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瓷工艺品,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。
- (本信息由冯秀斌 郭明生 发送)
紫砂壶的成陶火温在1100~1300摄氏度,其质地致密,既不渗漏,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,能吸附茶汁。经长时间使用,紫砂壶的颜色会变得越来越自然,而在壶内泡着的茶会渗进壶体内,使壶体蕴含茶味。紫砂壶反复使用,可以以茶养壶,颇具收藏价值。
古代的紫砂壶可以用于烧水烧茶,这在唐代的历史中曾经有过记录。宋代的苏东坡也曾做出过可以用来煮茶的“东坡提梁壶”,其材质能够接受冷热的结变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古代紫砂壶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已经完全失传。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和不懈探索,沈骏强老师终于制出了能烧水的紫砂壶。他告诉记者,这种可以煮茶的壶叫提梁壶,煮茶时方便提拿。
沈骏强老师1966年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。他自幼利用业余时间随母亲(原紫砂工艺厂老艺人)学习紫砂陶艺;1986年开始专职从事紫砂陶艺创作工作,其间得到汪寅仙等多位紫砂工艺大师的指点,并与谭泉海、储云等多位大师多次合作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;1989年,他创办了自己的“福源陶艺工作室”。近年来,他常有佳作推出,已经成为陶都优秀陶艺创作者的代表人物。
沈骏强老师坚信,古代可以用来烧水的紫砂壶一定可以得到复制,他便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探索可以用来烧水的紫砂壶的仿制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他不断挖掘原砂老料紫砂泥的特性,反复尝试紫砂壶的原料配制方法和制作工艺,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烧裂了200多把紫砂壶后,沈骏强老师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,成功地烧制出了这把可以煮茶的提梁壶。
沈骏强老师烧制出的提梁壶能耐住风、火和水等自然元素的作用,不仅能在煤气炉上烧,也能在柴火上烧,并且经过反复地试用,其烧水和煮茶时的冷热结变都没有问题。而且,用这种提梁壶煮出来的茶,特别香甜和润滑。
沈骏强老师制作出的提梁壶重塑了古代工艺,传承了千年的中华文化,他为紫砂壶制作行业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。
指南针:
鉴别紫砂壶的好坏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鉴别:
一、泥料。壶体的密度越高越好,最好要做得像岩石一样。
二、颜色。好壶的颜色很讲究。紫色高贵、神秘;红色端庄、绚烂;黄色如绸缎一般典雅。好的颜色具有较高的观赏性。
三、器型。从壶身上所看到的线条,包括轮廓线和壶面交界面的线条,要有弹性,如树杈、竹枝一般,能立得住,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。身筒要有膨胀感,有气感,有空间的张力。
四、比例。壶体造型各部分比例要协调,要遵循章法。
五、细节。对于壶中不容易看见的地方更要仔细审视。就像壶的气孔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眼,而是艺术作品里的一个元素,要做到一看就觉得漂亮,而不仅仅作为透气之用。
六、合理。壶的设计要符合自然规律,刚柔并济,方圆并现,曲直结合。一把壶拿在手里,从不同的角度要能看出对比和变化,而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。
(本报记者 冯秀斌 郭明生)
编辑: